离职后新北京人公租房离农民工有些远 申请手续高不可
4月11日,高米店家园公租房项目申请现场,由于排队者众多,现场工作人员(右一)在向申请者说明:“不在第一次序就不用排队了!” 一边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申请长龙,一边却是农民工申请者的缺席。在“好政策”与“高门槛”之间,农民工们正面临着一种尴尬。 4月中旬,北京市首次试点面向“新北京人”(稳定就业的非京籍无房家庭)开展专项配租,在400套公租房源中单独划出30%面向“新北京人”配租。但由于买房资格、配租次序等门槛,农民工们并没有出现在申请队伍中。 申请现场难觅农民工 4月12日17时,面向京籍无房家庭和“新北京人”开展专项配租试点的马泉营家园和高米店家园两个公租房项目,完成意向登记。其中有120套房源面向“新北京人”配租,共有1382户“新北京人”登记申请,但在申请现场,《工人日报》记者并没有看到农民工申请者。 4月11日中午,李新明请了半天假,来到位于北京市南五环外的燕保·高米店家园,此时,公租房申请队伍已经排到了百米开外。3个多小时之后,他终于来到了中间位置。 李新明是队伍中为数不多户口在外地农村的人,来北京11年了,目前在大兴区一家教育机构从事培训工作,一家三口在南四环外租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,每月租金3500元。“虽然规定只能住3年,还不能续租,但不会有房东把你赶来赶去。”对他来说,来排队的最大动力是租金相对便宜。 高米店家园公租房项目位于大兴区景明路,每套建筑面积58.10平方米至61.95平方米,租金标准是每月37元/建筑平方米,也就是每套租金2300元摆布,比市场价格便宜了1000多元。 但对很多打工者来说,这仍然是个巨额数字。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登记两天来,他还没接待过农民工申请者,“就算摇上了,房租交得起吗?” 申请过程繁琐和偏远的交通位置也成为拦路虎。按规定,农民工在农村新型社区购买自住住房的,应提供农村户籍证明、购房合同和缴款凭证;农民工依法依规在农村宅基地上建造自住住房的,应提供农村户籍证明、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建造的文件、施工合同和购买建筑材料的发票,申请者需提交身份证、户口簿、婚姻凭证、就业凭证、配租申请表等,准备材料很麻烦。 张明(化名)是混杂在队伍里的代办,一单500元,可以帮跑所有程序,“必定没有农民工,它有一套筛选机制,农民工早就被排除在外了,况且离市区和产业园那么远,他们去城里打工也不便利。” 张明说,高米店家园距离地铁要走1公里多。 “房源少是大问题,30套跟没有差不多。”李新明对摇上号没啥信心,不过他认为这是个好政策,毕竟北京以前没有针对非京籍外来工的公租房。 “租不起房就回老家” 农民工在北京租房有多难?陈丰对此有着21年的切身经历,眼下也正为此犯难:因为在北京租房越来越贵,他手下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工流失。 1996年,16岁的陈丰从重庆老家来北京打工,从事搬场工作。最早的落脚点是位于北京南城菜户营附近的城中村。 “10平方米的小平房,上下铺,住五六个人,一人10元。”城中村留给陈丰的印象就是脏乱差,散发着恶臭的垃圾桶、坑坑洼洼的路面、低矮的平房、几十户共用的公共厕所和洗澡间。 随着城中村改革的推进,农民工住进了半地下室。2000年,陈丰搬进了中关村双榆树一处半地下室,“租金涨到了300多元每间,四周都是封闭的,常年没有阳光,冬天还特别冷。” “后来地下室也没法住了,因为政策规定每户限制人数,摊到每人的租金就涨了。”2005年,陈丰又搬到了北京市西北五环的肖家河。那时最让他开心的是,进京10年,他终于可以在屋里做饭了。不过工作的时间成本很大,骑车单程近两小时。 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调查,农民工的住房状况遍及较差,城乡接合部、城中村、居民楼地下室、经营场所是农民工租房的主要居住地,80%以上是临建房或简易房,建筑密度大、安全隐患高、卫生手续差。 到现在,五环边的村子逐渐盖起高楼,农民工又面临着“无房可租”的状况。春节回来,陈丰的同事已经有三分之一回老家了,“顺义村子里的平房都要1000多元一个月了”。 怎样在城市“住有所居” 陈丰也听说了首次面向“新北京人”的公租房项目,本通知自2016年12月30日起施行,2021年12 月29日废止。借款人的购房日期在2016年12月30日之日前的,仍按原政策执行;在2016年12月30日(含当日)之后的,按本通知执行,但他认为,农民工很难达到申请手续。 按照北京市住建委公布的申请手续,非京籍申请人需年满18周岁且不超过45周岁,具有买房资格,其家庭成员至少有一人在项目所在区或城六区工作,所处行业符合北京市产业发展需要,未列入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。 (代办住房公积金提取:13929517306谢先生) |